top of page

學業拉力大 親子難溝通

[星島日報]

「子女好與壞,在乎溝通與關懷」,跟子女多聊天,探聽他們的內心世界,不但可維持良好親子關係,更可提升學習能力。但中文大學一項研究指出,受訪八成半家長雖然每日都會與子女吃晚飯,但一半家長不會與子女閒談;原因可能與子女功課多、家長忙,又或沒有閒聊話題,情況令人憂慮。   教育局早前宣布把改良版小三全港性系統評估(TSA)擴展至全港小學,TSA數據除了反映學業成績,亦促使中大教育數據研究中心進行相關研究項目。中大卓敏教育心理學講座教授侯傑泰繼去年利用TSA數據研究出「吃早餐可提升學業水平」後,今次發現若多與父母吃晚飯和傾談學校生活,子女在中文、英文及數學科成績均會「輕微至中度較好」,即學業成績會提升兩至三分。   但研究發現,只有五成三至六成四家長會每天跟子女聊天。程尚達跟「動心行動」創辦人張艷璿傾過,她坦言本港學童飽受學業壓力,學業問題更成為父母與子女溝通的阻力;她認為研究僅強調「多聊天有利學業」是未有考慮實際狀況。張艷璿育有一子一女,女兒升小學時,曾因應付太多功課、測考而出現手震、頭暈,她直言「女兒每天都因功課問題影響情緒,兩母女無傾偈。」其後她為女兒轉讀國際學校,學業拉力才逐漸紓緩。   張艷璿認為,普遍學童於小學階段,根本沒有學習如何管理情緒、遇到困難如何解決等,整個教育生態扭曲得只看重成績,由小三考TSA,直至考中學文憑試,學業生涯都是為了準備公開考試。本港有不少是雙職家長,須聘請私人補習老師協助子女溫習,父母根本無暇跟子女相處。   程尚達問過家庭教育學院總監狄志遠,他認為家長不應過度緊張子女的學業,「為子女安排密集式補習、額外補充,增加他們的學業壓力,更削減家庭相處時間。」他稱父母與子女從不缺話題,但家長應多從子女角度出發,不要開口閉口都問及學校成績,要多說輕鬆話題。   不少研究指出,父母多與子女溝通,對子女自信心、學習動機、品格均有正面作用,不過,拉力從不是單方面形成,如何做到真正的「溝通與關懷」,值得為人父母者深思。


重點文章
最近文章
昔日文章
標籤
尚無標記。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