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你會選擇如何守護孩子的生命?

[明報]

1月7日立法會教育事務委員會舉行了兩節公聽會,討論防止學生自殺委員會的最終報告。會上學生、家長、議員等不同的持份者都表達了對教育制度的不滿,整個會議花去了好些時間針對「學生自殺與教育系統並無明顯和直接關係」來討論。其實「並無明顯和直接關係」並不等於「無關係」,報告中也寫明,無論是否與自殺相關,我們都需要檢討及改善教育制度。在致力推動教育制度的改善和監察方面,委員會與公聽會各界持份者並無分歧。

除學業外 還有其他因素影響學生情緒

作為研究人員,我們亦需要尊重數據事實。事實是,當我們深入分析每一宗個案時,確實看到自殺成因涉及多方面因素,是由不同因素互相影響而成。當社會只集中爭論學生自殺與教育系統的關係時,我們擔心的是這會忽略了其他重要的因素,而未能作出及時的介入和應對措施。我們同意有些學生的壓力來源包括學業;但除此以外,還有其他壓力源(如家庭、朋輩關係等)及因素影響一個人的情緒及是否有自殺念頭,例如精神狀態、人際關係欠佳、處理問題的能力等。這些自殺的風險因素及保護因素同樣需要我們的關注。若我們只把學生自殺簡化為教育制度的問題,並持續在媒體及不同的平台深化這刻板觀念(stereotype)而錯過了在家庭、學校、心理健康等各方面作出檢討及改善,對預防學生自殺的工作並無益處;反之,更有機會使青少年誤將自殺當作應對困難的「正常」解決辦法。

中學調整空間未必多 教局須正視

報告中列舉了一系列「普及性」、「選擇性」及「針對性」的多層次措施去照顧不同風險人士的需要,這些亦應作出深入討論及落實。例如在推動教育制度改善的同時,學校與家庭仍可以在能力範圍內作出選擇和調整,讓學生可以愉快地學習及成長。從不同的報章報道中所見,有些學校正在自行調整上課時間表、功課及測考安排等,例如減少測考次數、增加功課堂和自由活動時間等,藉此紓緩學生的學習壓力及培養多方面的技能和興趣,從而達至全人發展。一些學校會運用校內或校外的資源去支援學生。可見,學校領導層的理念及作出轉變的決心是十分重要的。當愈來愈多的民間實踐能夠被證實真正有利於學生的成長,我們就會更有力地去說服政策制訂者做出改變。不過,似乎能改變的多是小學;中學受到課程及公開試的限制,可以調整的空間未必很多,就算校長及老師有心,都可能無力。這是教育局須正視的問題。

家長關愛支持無可替代

在家庭方面,家長的關愛及支持對子女來說無可替代。報告中指出,在過去38宗中小學生自殺的個案中,接近八成有家庭關係的問題,所以家長教育亦是防止學生自殺其中一樣重要的元素。如何培養孩子及選擇合適的教育環境是家長可以做的決定:例如選擇什麼類型的學校或給子女多高的期望,很視乎家長的心態及對孩子的了解。如果家長可以與孩子有順暢的溝通,在教育選擇時尊重並考慮孩子的性格、能力和興趣,無論外在的環境壓力有多大,家長依然能體諒並給子女一個溫暖的港灣,亦將大大增加子女的抗逆能力。反之,如果家長一味強化外界環境的不可抗性、加深子女的無望感,或在日常生活中動輒訓斥子女、不給子女表達自己的空間,都容易令子女在遇到困難時走向自閉、自毁的極端。

避免在「學生自殺」與任何困難間建等號

我們相信,無論如何爭論,大家守護孩子的心是一致的。我們願以這個共同的心願為出發點,與各界人士一起做出有建設性的探討。如前文所述,我們亦注意到教育制度的種種問題,無論是否發生學生自殺,我們都願與各持份者一起將這些意見反饋給教育局,推動制度的改善。但我們不認同用學生自殺的議題來「包裝」這些意見,或用單一方面的教育制度問題局限住預防自殺的工作。更懇請各界避免在「學生自殺」與「教改」(或其他任何困難)之間建立等號,以免令一些脆弱人士受到感染,為自己的輕生行為賦予意義。社會需要改善,更需要每一個成員都好好地活着,抱持希望、協力互助去實現這些改善。以此與各界持份者共勉。

作者黎淑怡是香港大學防止自殺研究中心項目主任,程綺瑾是香港大學防止自殺研究中心研究助理教授,葉兆輝是香港大學防止自殺研究中心總監


重點文章
最近文章
昔日文章
標籤
尚無標記。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