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做紙面具講故事 建創造力與想像力

[晴報]

有沒有想過將繪本裏的角色,變成一個戲偶呢?就算你沒有藝術底子、家裏也沒有工具材料,一樣可以勝任。明日藝術教育機構早前推出紙面具偶及劇場工作坊,讓父母一試身手,把故事角色用一張紙變出來,再跟孩子講故事。

面具工作坊由資深戲偶導師鍾銘基主持,他謂紙面具技法是由美國一位任教戲偶製作的教授發明,做法簡易,也能把面具紙樣無限放大到各種材料上,變身表演用戲偶及可穿在身上的人偶。「我們是首次把這基本技法教家長,希望他們把方法帶回家去講故事。」

由父母起步

他現場示範用一張A4紙剪出基本頭形,三兩下已裁出瓜子臉。當修飾立體五官時,只需在頭的外緣眉骨和臉頰位置,隨意剪開兩條綫,往內扭一扭,貼上膠紙便會出現小酒窩或小耳窩,用剪刀慢慢修飾髮型、眼睫毛等過程也很有趣。「一邊剪會一邊想到動物的聲音、動作和感情,例如樹獺走得很慢、馬騮眼仔碌碌很靈活,希望家長學習時,自己也回到童真世界。」

他說剪頭部結構,構圖不難掌握,家長學懂後便可選一本故事書中的動物,觀察牠們在書中的不同輪廓、造型,先畫側面再試剪,剪紙的趣味是紙張可塑性很高,效果很直接,人人用不同方法和角度,五官便有不同感覺。「當大人掌握處理大紙剪法,便可用同一方法剪在細紙上,最後用細偶紙樣放到硬卡紙後上色,便變化出孩子喜歡的立體動物,兩邊加上小手帶,綁在手上即可一起玩和講故事。

主角活起來

鍾銘基指大人學面具製法基本功,可以用在任何故事書的主角中。而孩子對自己第一件創作的戲偶會很重視,並視為朋友,愛把自己投射進去,故他不建議爸媽用怪物角色製作,以免孩子在書中重遇主角時,聯想到相關的行為。「今次我們特別選取以小動物為主角的繪本製作,會揀卡通化、綫條分明的畫風,例如台灣繪本作家賴馬的故事便很童趣可愛。另外也會一起欣賞筆觸優美,但畫得不太具像的動物繪本,剪時需要更多想像力。當孩子看到爸媽也做得到,自然會讚歎和佩服。」

從手指偶開始

鍾銘基謂家長不一定要先做面具偶,也可從手指偶開始。「我和囡囡(小一)都喜觀艾瑞.卡爾《好餓的毛毛蟲》,曾用舊手襪造了三款肥瘦不同的毛毛蟲手指偶,由她負責畫上身體和觸鬚。一齊玩時孩子會開心見到故事主角能跳出來,當孩子聽到父母扮演動物的聲音,示範其習性,會突然感到故事與自己很接近。」他笑謂囡囡今天仍習慣找一本最愛圖書,設計手指偶、在書上穿梭玩聲演。「她會在每頁書上自編自導演一台戲,那雖然是自娛,但同時是創造和想像力的培養。今天的孩子有太多電子玩具,那與自己創作一件東西再去經歷故事是全然不同的,兒童會經驗到開心和能力感。」


重點文章
最近文章
昔日文章
標籤
尚無標記。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