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家庭教育:正視SEN生的個人獨特性

[Education Post / 潘芷盈]

你若於網上搜尋「香港融合教育」,約有56,500項搜尋結果。但如果搜尋「香港幼兒融合教育」呢?則只有約 771 項搜尋結果,其中很多更是課程廣告,可見香港對幼兒融合教育的認知不多,亦足證學者所說香港「幼兒融合教育」發展落後的實況。香港發展幼教及融合教育只是近30年間的事情,因此把兩學說的概念合為一談的「幼兒融合教育」,至今在本港的發展仍停留在很初步的階段。歸根究底,政府的矛盾、教師的矛盾都是「幼兒融合教育」發展的最大絆腳石。

幼兒「融教」實踐 教師進退兩難

教育局於1997年間,邁進一步推行融合教育,在小學及中學推行多個先導計劃,時至今日,發展尚算成熟。但與此同時,其他政府部門的配合便相當不足,社會福利署的「兼收弱能兒童計劃」( Integrated Programme ) 已算是其中最有助力的計劃。然而,這計劃雖有融合的情況,但亦存在大部分「分隔教育」( Segregation ) 的概念,即把部分課程作個別化的教學。由此可見,政府在推行融合教育的理念上存在根本的矛盾,幼兒免費教育出台,正好是改革幼兒融合教育的好時機。

不少研究指出教師抱有融合教育的信念及教育實踐,而此信念乃衍生於共融概念。學者沙利利 ( Salili, 1999 ) 認為,若幼兒園的設施和課程較能靈活地建構幼兒的學習環境,將是推行融合教育最好的平台。可是,教育信念與教育實踐之間的差距,卻令香港教師處於進退兩難的困境。透過問卷調查,發現從事香港幼兒教育之同工,同時抱有混合融合教育和特殊教育兩種矛盾的信念。縱使對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幼兒及對融合教育的實踐抱有正面態度,但大多數的教師都不能把他們的信念實踐,其教育信念與教育實踐之間存在明顯差距。

家庭教育:強調個人獨特性

至於家庭教育方面,可如何促進幼兒融合教育的發展呢?正視有特殊需要的人士,強調個人獨特性,便是好方法。許多人跟孩子在街上遇見有特殊需要的人士,會逃避解釋心中的想法,例如當孩子詢問:「為甚麼我們跟他們看起來好像很不同?」大部分人大概會用憐憫的心去回答:「是的,他們很可憐。」其實,每人都有長短處,只是有些人的短處比較明顯而已。身為家長,應該給予孩子正確的價值觀:「人有不同,生而獨特。」既要欣賞別人的長處,也要包容別人的短處,繼而推己及人,就是推動幼兒融合教育的好開始!

[來源: Education Post / 潘芷盈 / 3 Dec 2015]


重點文章
最近文章
昔日文章
標籤
尚無標記。
bottom of page